发布时间: |
2024-10-31
|
访问量: | 10 |
科研诚信是知识体系的根基与生命线,自现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价值和科研诚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科研领域竞争加剧,发表压力成为广大研究者职业生涯的重大挑战。这种压力催生了一些科研不端行为,侵蚀了科学的纯粹性和学术界的信任基础。围绕科研压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关于撤稿标准与流程的反思、处理可疑论文时面临的矛盾与滩题、维护科学价值的责任主体等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梳理了相关文献,并采访了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雨果·奥尔塔(Hugo Hortà)、法国国立路桥大学文献计量学、国际排名和科研诚信负责人弗蕾德莉克·博迪尼翁(Frederique Bordignon.)和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史蒂文·施瓦茨(Steven L.Schwarcz)。
博迪尼翁告诉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在发表论文的压力下,一些研究人员可能会作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不利于科学的进步。科研不端行为与可疑研究实践的普遍性较高。早在2009年,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有5%的研究人员承认他们至少有一次编造、伪造或修改数据的经历。2022年,荷兰一项针对各学科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很多人在无意识中有过科研不端行为的过失或参与过可疑研究实践,例如,研究过程记录不充分,或是未在出版物中公开研究的缺陷和局限性。分析还发现,与早期的调查相比,不端行为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
科研不端行为与可疑研究实践高发也反映在已出版的期刊论文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医学系副教授安德鲁·格雷(drew Grey)和英国阿伯丁大学卫生服务研究部教授艾莉森·埃文内尔(A1 ison Avene11)等人曾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违规使用作者身份、重复发表、数据错误等问题损害了生物医学领域出版物的信用,但期刊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存在反应缓慢、不透明、不一致等弊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詹妮弗·伯恩(Jennifer By7ne)与其同事在2022年的研究中发现,78种期刊中的712篇论文存在错误。这样的问题十分严重,医学领域有一定比例的论文包含虚假数据,然而这些论文依然获得了较多的引用,甚至被应用于临床人体试验,如果不对此加以整治管理,将产生较大的隐患。
期刊的职责之一在于及时标记、更正或撤回有问题的研究论文,期刊编辑和出版商通常会依照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提供的指南来处理诚信问题。虽然该委员会并非监管机构,但其在期刊和出版商中拥有较高影响力。它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出版的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同行评议、如何应对数据造假问题以及怎样以妥当的方式撤回论文。然而,有较多学者认为,该指南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格雷和埃文内尔等人近日在《自然》杂志官网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一些期刊和出版商声称自己遵循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指导,然而他们更多只是口头上支持出版诚信,却回避了发现、评估和解决问题的艰巨工作。
奥尔塔在采访中提到,研究成果发表之前必须经由他人评估,这种评估应当公平公正、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能够验证或否定一项研究工作,并为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价值。正因如此,同行评议制度才会存在,它既是一种科研筛选机制,同时也具备发展性的功能。然而,如今同行评议制度在学术出版领域的价值正在受到质疑,“不发表即出局”的全球性趋势导致大量论文涌向国际期刊,给编辑和审稿人带来较大压力。同时导致审稿周期不断延长,审稿质量下降,同行评议中的偏见问题日益明显。奥尔塔认为,相比论文发表的激励因素,同行评议的激励因素要少得多。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青年学者某些时候会选择毫无价值的掠夺性期刊,有时是因为他们对国际期刊和国际出版了解不足,有时是因为他们渴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作品,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掠夺性期刊利用部分研究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和迫切心理牟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与识生产无益,也是当前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